第一批綠牌車已過8年質保期,電池衰減以及更換成本的問題也已經被反復提及。
根據測算,今年“脫保”的新能源汽車將達到32萬輛,2028年將達到98萬輛,2032年將升至720萬輛。未來8年時間內,我國動力電池質保到期的新能源汽車總量將逼近2000萬輛。
雖然目前來看,大部分已經脫保的動力電池似乎還處于“健康”狀態,但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你始終不知道這塊電池何時會出現故障。一旦因為電池自身的衰減或者因為外力導致故障,更換的成本仍然不低。
動力電池的循環壽命通常為24萬公里,而整車設計壽命可達100萬公里,二者存在顯著差異。電池正負極材料老化、電解液衰竭等問題導致其性能衰減不可逆。即使車企承諾的質保期覆蓋電池健康度,但實際使用中環境、充電習慣等因素可能縮短壽命。
去年,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旗下的中汽試煉場發布的一份新能源汽車電池健康度評估測試報告顯示,不同新能源汽車電池衰減狀態不一,部分狀態堪憂。比如在行駛10.3萬公里后,2020款電池健康度就僅為75.6%。
而在電池更換成本方面,以70kWh電池包為例,更換費用約15萬元,相當于部分車型售價的50%。盡管現在電池原材料價格相比幾年前已經大幅下降,但不要忘了動力電池也屬于汽車零配件,汽車零配件的價格不是按照成本定價的,而是要看零整比系數。
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2024年10月公布的第18期動力電池零整比數據顯示,59款純電新能源樣本車型中,動力電池包單件零整比均值為50.96%。按此計算,73.6度的電池包更換費用仍需要11.8萬元,電池價格占比超40%。
而且,維修授權體系封閉、配件壟斷實際上都會推高實際的電池更換成本。解決這個成本問題的辦法,只能是車企或第三方保險公司來承擔。
前者已經在近些年的新推出的車型上給出了解決辦法,我們看到近兩年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大部分都提供了“三電終身質保”的政策。只不過,這里的終身質保往往伴隨一些苛刻的條款限制,廠家會對每年的行駛公里數、保養要求、使用條件、車輛所有者都有所限制。
比如廠家A就要求自車輛交付之日起,每個保修周期內行駛總里程不得超過3萬公里;廠家B則要求連續12個月里程不超過3.5萬公里。同時,大部分三電終身質保都是僅適用于首任車主。
這對于那些早期的新能源車,以及已經流入二手市場的新能源車,就連這樣苛刻的三電終身質保權益也沒有。
保險公司提供的“電池容量險”相對而言就更加靈活。
去年年底,人保財險和寧德時代合作在成都落地了首單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容量保障保險,在約定的保險期限(1-3年)及約定的行駛公里數內,若消費者的新能源車動力電池達到約定的衰減率,則可進行維修或更換。
中國大地財產保險也推出了新能源汽車電池容量衰減保險,產品信息顯示,保險期內若動力電池衰減大于10%,即可免費維修或更換。
但是這樣的“電池容量險”同樣也存在問題。首先它與廠家的“終身質保”類似,仍然存在限制條款。更重要的是電池險的保費不低。以大地財產保險的電池險產品為例,維修方案的保費為520元、保額為5萬元;更換方案保費為3650元、保額為10萬元。如果選擇更換方案,保費已經與不少車輛的整車保費差不多了。
目前為止,對于那些早期沒有三電終身質保,現在又已經過保的新能源車,以及流入二手市場已經沒有三電終身質保的新能源車,在沒有更好的方案之前,保險公司提供的這種電池容量保障保險產品,也算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所以,已經電池過保的新能源車主們,你們是會選擇直接換車,還是買一份電池容量保險來為愛車“續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