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東風汽車發布的2025年4月產銷快報顯示,集團在今年前四個月累計銷售汽車52.67萬輛,同比下降20.8%。同期產量52.42萬輛,同比下降22.6%。在傳統業務面臨下行壓力的同時,盡管新能源板塊保持增長,但整體表現仍顯疲態,結構調整的壓力持續加大。
從產品結構來看,東風集團傳統優勢的乘用車業務跌幅顯著。1-4月乘用車總銷量為40.29萬輛,同比下降23.9%。其中,基本型乘用車(轎車)銷量同比下降30.5%,運動型多用途車(SUV)下降19.1%。即便是MPV板塊,雖同比微增2.0%,但體量偏小,難以構成實質性支撐。
商用車方面整體表現略優于乘用車,累計銷量為12.38萬輛,同比下降8.5%。在細分領域中,中型載貨車實現了84.6%的增長,而重型和輕型載貨車則分別下降11.6%和7.4%。
合資品牌集體下滑,盈利支柱動搖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長期作為東風集團利潤核心的合資板塊,繼續滑坡。2025年前四個月,東風本田累計銷量為9.78萬輛,同比下滑42.3%;東風日產(含英菲尼迪與啟辰)銷量為15.66萬輛,同比下降29.8%;神龍公司(標致、雪鐵龍合資)亦未能幸免,銷量同比下降20.2%。
合資業務曾是東風集團最穩定的現金流來源,其盈利能力長期優于多數自主品牌。然而,伴隨合資品牌整體吸引力下降、產品更新周期拉長,東風賴以支撐盈利結構的傳統支柱正在動搖。過去依靠規模效應實現利潤釋放的模式,面對銷量銳減開始失靈,進而對集團整體財務表現構成連鎖沖擊。
在整體承壓的大環境中,新能源板塊成為東風為數不多的增長引擎。2025年1至4月,集團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為12.04萬輛,同比增長27.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10.78萬輛,增長幅度達33.5%,在新能源業務中占比接近九成。以嵐圖、易捷特等為代表的品牌開始釋放產能,部分細分市場已具備初步放量跡象。
2025年1至4月,嵐圖累計銷量達到36053輛,同比增長77%,在集團內部增速位列前茅,例如東風乘用車(東風風神、東風奕派、東風納米)三品牌累計銷售62890輛,同比增長14.6%。
然而,橫向對比其他主流頭部新勢力的同期表現,嵐圖整體仍處在“量級不足”的競爭區間,尚未在主流市場確立清晰的品牌認知和規模優勢。從2025年4月新勢力品牌銷量排名來看,零跑汽車4月銷售41,039輛,小鵬汽車銷售35,045輛,理想汽車銷售33,939輛等;此外,同為央企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深藍汽車4月銷售為20138臺,2025年前4月總銷量87822輛。而嵐圖汽車4月銷售10,019輛 ,確實在銷量量級上存在差距。
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全面進入紅海階段。補貼退坡、價格戰蔓延、智能化內卷等多重變量交織,使得“后來者”的窗口期日益收窄。盡管嵐圖展現出一定增長勢能,但能否在第二梯隊中突圍、完成從技術到市場的閉環驗證,仍是東風新能源戰略能否破局的關鍵。
不過,從整體體量來看,新能源目前在東風體系中依舊處于“增量貢獻”角色,尚未形成真正的“主力業務”。在合資品牌集體下滑的背景下,其短期內仍難以對沖傳統利潤來源流失所帶來的財務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