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9年8月,長安福特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辦“FUN DAY 福特品牌日”活動,并在當晚推出新款金牛座、新款銳界ST/ST-Line以及福克斯Active四款車型上市。
福特當時準備重振雄風,還是孤注一擲?但萬萬沒想到,這是福特福克斯最后的高光時刻。
今天我們來回顧一輛完全沒流量的好車——長安福特福克斯Active。
我們試駕過福克斯Active,這輛車可謂給人不少驚喜,但也有不少遺憾。但之所以拿它出來說,是因為當時在細分市場中只有它一輛車。
當時的福克斯Active,還是不久前在海外發布的國際車型。
Active是一輛升高底盤的福克斯,相當于奧迪A4allroad與A4的關系一樣。Active的車身高度只有1504mm,比小型SUV定位的本田XR-V還要低100mm。
所以它比SUV有著非常低的重心,加上福特一向優勢的底盤。這是這輛車的價值所在。
這類車底盤高度卻與城市SUV差不多,非常適合野外行駛。但與SUV相比開起來重心非常更低,所以操控更好。所以在歐洲,Active這類車型的駕駛樂趣很受歡迎。
先不談操控,福克斯Active最終沒能成功,除了定價外,全系3缸引擎的“功勞”肯定是最大。
當時Active全系只有一副1.5T 3缸渦輪增壓引擎。很欣賞福特打造引擎的實力,也認同福特的3缸是最好的3缸之一。
但是,如果可以選擇4缸我不會考慮3缸。
不過3缸低速時真的比4缸來得要抖一些,怠速時候你會感覺到方向盤的震動會比同級卡羅拉、思域等要大一些。
另外就是所有的3缸引擎的通病,從低轉速到高轉速所花的時間比較長,也就是活躍性不夠,加上帶有時顯的渦輪遲滯。輕輕壓著油門Active不太愿意往前動,你壓深一點油門動力一下子又輸出過大。
在城市擁堵路段反復啟停,或是頻繁穿越立交橋匝道時,這副引擎的遲滯特性會被無限放大。動力輸出像踩在彈簧上的秤砣——你永遠需要比預期多深踩一毫米油門,才能換來等比例的加速反饋。
直到將轉速表指針推過2500rpm紅線后才會緩解——運動模式像給引擎灌了杯濃縮咖啡,油門響應終于從老年散步切換成晨跑節奏。
這并非福特單家的技術病灶,而是整個3缸陣營的先天缺陷。可能除了豐田GR Yaris。
不過排除3缸引擎的影響,福特的底盤和操控真的很迷人。
駕駛福克斯Active穿越盤山公路時,連續彎道中,車身側傾幅度甚至小于某些標榜操控的轎車,方向盤的轉向力矩與車頭指向性,與普通版福克斯保持著驚人的同步率。
四條固特異輪胎在連續彎道中始終保持著與車架的溝通,福特底盤的機械抓地力始終是同級的天花板。
開福克斯Active的感覺,真的與你開一輛普通的1.5T 3缸福克斯很相似——在山路只是轉過幾個彎,你就忘記了它的車身高度。
論操控性能和駕駛樂趣,它比當時國內小型SUV中最好的豐田C-HR還要好。
基于福克斯平臺打造的Active,在同價位小型SUV面前堪稱異類。配合比轎車更高的離地間隙,但又有不遜色于小型SUV空間。
這些理論上,都是福克斯Active相對傳統小型SUV優勢。
可惜在中國市場,這卻是福克斯Active最大的劣勢。因為花了SUV的錢(指導價13.98萬起),但買到的卻不是一輛SUV。
試駕時對著Active一整天,算是很漂亮的一輛車。但它的漂亮又不會讓你馬上有購買的沖動。相比福特假想的競爭對手豐田C-HR,Active的設計還是有點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