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漢最怕的不是被追平,而是被重新定價。而吉利銀河星耀8做的,不是“對標”,而是直接給它重新貼了個標簽:這東西最多值11.58萬。
你沒看錯,星耀8不靠卷參數(shù),它卷的是比亞迪最根本的護城河——“心理價位”。漢DM-i上市四年,從來沒怕過競品配置比它多、材料比它好,但它怕“有人用它的價格買一輛看起來更高級的車”。
星耀8來的時候,不光車更大、設(shè)計更新、用料更厚、空間更奢,它最狠的一刀,是讓一個“該賣18萬”的產(chǎn)品,以“秦PLUS的價格”殺到你面前。這就像你排隊等哈蘇相機,結(jié)果隔壁攤賣的米家手機拍出來比你還清晰,而且才三分之一的價錢——你瞬間就不覺得自己買的是“旗艦”,你覺得自己是“冤種”。
很多人說星耀8是“平替”,但事實是,它不是替代漢的,它是消滅漢的理由。你今天買漢,朋友問你:“為啥不買星耀8?”你解釋得再多,對方一個反問:“它便宜那么多,還配置更高,不是更香?”你怎么回答?你一旦回答不上來,就說明這不是選擇問題,是信仰崩塌的問題。
比亞迪的真正護城河,從來不是技術(shù)、不是電池、不是宋秦漢唐,而是“入門即占位”。哪怕你最后沒買它,你一開始就看了它,給它貢獻了認知曝光。但現(xiàn)在的局面是:你點開直播間,刷到的是星愿、星艦、E5、星耀8,一堆“吉利新名詞”比秦PLUS還便宜,比宋PLUS還大,比漢還智能,然后你突然意識到:“原來選新能源車,不一定非得是比亞迪。”
這就是崩口。裂縫從不是對手比你強,而是用戶不再默認你強。星耀8不是一次產(chǎn)品戰(zhàn),它是一次認知戰(zhàn)。而這場認知戰(zhàn)的背后,是吉利這一年構(gòu)建的“全陣線新能源打擊矩陣”——從7萬的星愿,到11萬的星耀8,它不是“爆一款”,而是“統(tǒng)一價位段認知”。跟當年的比亞迪打法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這一次,輪到比亞迪被對手像素級復(fù)刻。
當然,比亞迪還有慣性,漢的銷量依舊能過萬。但這是個危險的假象。就像諾基亞還能賣功能機的時候,iPhone已經(jīng)把觸屏寫進未來。銷量不是護身符,是吊瓶。如果半年內(nèi)比亞迪不主動換代、不重新定價、不更新價值錨點,那么星耀8很可能就成為壓斷那根“銷量慣性”的最后一根稻草。你別忘了,中國市場里從來不缺“從眾用戶”,他們不是忠誠于誰,而是默認誰出現(xiàn)在得多。
更殘酷的是,星耀8這種產(chǎn)品打的不是“科技信仰”,而是“消費疲勞”。比亞迪漢賣了4年,中控老了、座椅硬了、車機卡了、輔助駕駛補丁打了又打,用戶不是不接受這些,而是越來越難說服自己:我憑什么還要買它?
反觀星耀8,所有人上車第一件事不是“打開配置單”,而是“先感受一下”。副駕一放平,后排一按摩,音樂一開,“什么品牌信仰、什么技術(shù)原理、什么刀片電池”,統(tǒng)統(tǒng)消解成一句話:“我覺得這車舒服。”
而“舒服”這兩個字,是用戶最本能的評價,也最容易打穿“行業(yè)迷信”。你可以說比亞迪車控邏輯更好、控制域芯片自研能力更強、電子架構(gòu)更先進……但請問普通消費者關(guān)心嗎?他們只關(guān)心一個事實:花一樣的錢,吉利能讓我多享受4萬元的感受,那我為什么不買吉利?
當然,星耀8本身不是沒有問題:品牌調(diào)性還不夠穩(wěn),銀河系列還沒有形成像宋、秦那樣的“國民口碑”;Flyme Auto是好用,但生態(tài)要構(gòu)建;雷神混動數(shù)據(jù)驚艷,但長期可靠性還需要時間驗證。但說到底,這些都不會成為“掣肘”,只會成為“增長波動”。可對于比亞迪來說,這不是波動,而是警鐘。
所以再問一次,星耀8會對漢造成多大影響?
它不會立刻打垮比亞迪漢,但它已經(jīng)讓“買漢”這件事從“安全選擇”變成了“需要解釋的決定”。
這,比銷量下降更可怕。因為你解釋一次可以,用數(shù)據(jù)說服用戶,但你無法說服一個已經(jīng)被種下新印象的市場:那個叫星耀8的家伙,看起來不差,還便宜。
漢的危險,不是被比下去,而是變得“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