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新能源車市數據出爐,頭部車企的銷量表現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戲劇性局面:比亞迪以絕對優勢穩坐“銷冠王座”,而特斯拉中國卻遭遇滑鐵盧,環比暴跌25.8%。這場“冰與火”的較量背后,暗藏了怎樣的市場邏輯?
比亞迪“統治力”持續強化
以單月37.26萬輛、累計超135萬輛的成績,再次印證其不可撼動的行業地位。盡管環比微增0.3%,但其規模已接近第二至第五名車企銷量的總和。這背后離不開比亞迪全產業鏈布局的優勢,以及從高端到入門市場的全覆蓋戰略。若保持這一增速,比亞迪全年銷量有望突破400萬輛,進一步拉開與追趕者的差距。
特斯拉中國“失速”,份額遭蠶食
特斯拉中國4月銷量僅5.85萬輛,環比驟降25.8%,成為榜單中跌幅最大的車企。這一表現或與其產品迭代周期較長、競品攻勢加劇有關。與此同時,零跑、小鵬等新勢力憑借性價比和技術創新,正在中端市場快速搶占份額。特斯拉能否通過Model 2等新車型力挽狂瀾,將成為下半年的一大看點。
自主發力,東風、零跑成“增速黑馬”
吉利、長安等傳統車企穩扎穩打,分別以12.56萬輛和5.61萬輛的銷量守住第二、第五名。而東風汽車則以21.9%的環比增速成為最大“黑馬”,其聚焦下沉市場的電動車型或已初見成效。新勢力中,表現亮眼,單月銷量突破4.1萬輛,環比增長10.6%,顯示出其在智能化與成本控制上的雙重優勢。
價格戰降溫,技術競爭成新焦點
與年初的“以價換量”不同,4月多數車企的環比增幅趨于平緩,僅零跑、東風等少數品牌實現雙位數增長。這或意味著市場逐漸回歸理性,消費者更關注產品力與技術創新。例如,小鵬汽車憑借城市NOA智駕功能的普及,銷量逆勢增長5.5%;而理想汽車因產品線單一,環比下滑7.5%,暴露了過度依賴單一品類的風險。
結語
4月新能源車市的“馬太效應”愈發顯著:頭部車企憑借規模和技術壁壘鞏固優勢,尾部品牌則面臨殘酷淘汰。未來,市場將更考驗車企的全產業鏈能力、技術迭代速度和用戶生態構建。比亞迪的“王者地位”能否持續?特斯拉能否絕地反擊?這場新能源競賽的下半場,注定充滿變數與驚喜。